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中共黨史導論專題
Seminar on the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開課學期
103-1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政治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張登及 
課號
PS5061 
課程識別碼
322 U18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3,4(10:20~12:10) 
上課地點
社科研603 
備註
本國政治。
總人數上限:7人
外系人數限制:2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31PS5061_CCP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課程目標概述
一、本課程定位為大學部高年級與碩士班之中階性課程,意在提供研究當代中國大陸思想、政治、外交、軍事、經濟與社會各項議題的歷史背景知識,以使修課者在研習當代中國各專門議題時,對中國共產黨這一大陸長期執政的特殊團體的發展歷程與內部爭論,有更立體、深入的掌握。
二、本課程與國內其他大專院校類似課程設計將有所不同。差異點在於以下幾處:(一)、教學方式同時結合碩士班專題研討(seminar)與大學部演講(lecture)兩種方法進行,使修課者自行將歷史發展出活的、生動的「故事」。(二)、課程教材主要採用兩岸名家所撰黨史專著,同時強調歷史背景、黨政體制、意識型態、和社科研究四大面向,期能使修課者獲致宏觀而具有縱深之中國研究素養,而不至囿於特定途徑與視角之定說。(三)、本課程期能同時兼顧理解與解釋兩大方法傳統,因此刻意引介若干文史資料,並於可能處援用多媒體教材和文學作品,務使修課者能透過多種文本來瞭解中共黨政與大陸研究議題的總體脈絡。
三、授課者鼓勵學生考取碩士班後,選修本所「中共政治專題」與「中國大陸政經發展專題」,以熟悉進階的中國政經研究趨勢。但未就讀本所碩士班之大學部同學,也將能從原始文件和文史、學術著作,獲得有關中國共產黨意識型態與制度史的基本知識。 

課程目標
提供研究當代中國大陸思想、政治、外交、軍事、經濟與社會各項議題的歷史背景知識,以使修課者在研習當代中國各專門議題時,對中國共產黨這一大陸長期執政的特殊團體的發展歷程與內部爭論,有更立體、深入的掌握。
 
課程要求
一、課堂出席和參與討論:20 %。
二、輪值報告:80%。每位輪值報告者需備二至四頁(A4 in print) 書面資料於當節繳送教師並分發其他選修者參考。輪值編組於第二次上課時由師生共同決定。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三 15:00~17:00 
指定閱讀
參閱各週要求。 
參考書目
一、理論、思想與歷史文件
馬克思(K. Marx)、恩格斯(F. Engels)。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列寧(V. Lenin)。列寧選集。
托洛斯基(Leon Trosky)(2008). 托洛斯基讀本。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托洛斯基(1940). Permanent Revolution. 林驤華等譯,不斷革命論。台北:時報,1991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45),收於遵義會議文獻,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81.6.。
陳獨秀(1915)。「敬告青年」,青年雜誌,第1卷第1期。陳獨秀著作選(1993),頁129-135。
------(1916)。「答胡適之(文學革命)及胡適原信」。新青年,第2卷第2期。陳獨秀著作選(1993),頁219-222。
------(1919)。「我的國內和平意見」。每週評論,第7期。陳獨秀著作選(1993),頁458-474。
------(1919)。「貧民的哭聲」。每週評論,第19期。陳獨秀著作選(1993),頁531-533。
------(1931)。「國際路線與中國黨」。無產者,第10期。陳獨秀著作選(1993,下冊),頁190-196。
------(1940)。「給西流的信」。陳獨秀著作選(1993,下冊),頁552-558。
王實味(1942)。「野百合花」。解放日報,1942年3月13日,參閱網頁。
毛澤東(1927)。「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毛澤東選集(一卷本,1965)。頁13-46。
------(1937)。「矛盾論」。毛澤東選集(一卷本,1965)。頁287-326。
------(1940)。「新民主主義論」。毛澤東選集(一卷本,1965)。頁655-704。
------(1941)。「改造我們的學習」。毛澤東選集(一卷本,1965)。頁795-803。
------(1949)。「論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選集(一卷本,1965)。頁1473-1486。
------(1957)。「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毛澤東選集,第五卷(1977)。頁363-402。
劉少奇(1954)。「代表中共中央委員會向第八次全國黨代表大會所做的報告」。收於中共研究雜誌社編,劉少奇問題資料專輯,頁266-291。
林彪(1965)。「人民戰爭勝利萬歲」。網路全文。
鄧小平(1962)。「怎樣恢復農業生產」。鄧小平選集,第一卷(1989),頁304-309。
------(1975)。「全黨講大局,把國民經濟搞上去」。鄧小平選集,第二卷(1983),頁4-7。
------(1978)。「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鄧小平選集,第二卷(1983),頁130-143。
中共黨史導論
102_上
3
------(1980)。「對起草『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意見」。鄧小平選集,第二卷(1983),頁255-274。
------(1980)。「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鄧小平選集,第二卷(1983),頁280-302。
------(1984)。「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選集,第三卷(1993),頁62-66。
------(1985)。「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鄧小平選集,第三卷(1993),頁104-106。
------(1986)。「旗幟鮮明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鄧小平選集,第三卷(1993),頁194-197。
------(1989)。「壓倒一切的是穩定」。鄧小平選集,第三卷(1993),頁284-285。
------(1992)。「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談話要點」。鄧小平選集,第三卷(1993),頁370-383。
趙紫陽(2009)。國家的囚徒。台北:時報出版。
江澤民(1995)。「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江澤民文選,第一卷(2006)。頁425-439。
------(1995)。「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江澤民文選,第一卷(2006)。頁483-486。
------(1997)。「確立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江澤民文選,第一卷(2006)。頁613-616。
------(1997)。「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十五大政治報告)。江澤民文選,第二卷(2006)。頁1-49。
------(2000)。「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江澤民文選,第三卷(2006)。頁1-33。
朱鎔基(2009)。朱鎔基答記者問。北京:人民出版社。
胡錦濤(2007)。「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十七大政治報告)。
二、文史與爭辯
王蒙(1999)。「躲避崇高」,收於劉智峰(編)(1999)。道德中國:當代中國道德倫理的深重憂思。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27-134。
王力雄(1999)。「渴望墮落」,收於劉智峰(編)(1999)。道德中國:當代中國道德倫理的深重憂思。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35-145。
史景遷(Johnson Spence)(2007)。天安門:中國的知識份子與革命(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The Chinese and Their Revolution, 1895-1980)。溫恰溢譯,台北,時報。
吳德(2004)。十年風雨紀事,吳德口述,朱元石整理。北京:當代中國出版。
李銳(1993)。廬山會議實錄。台北:新銳出版社。
------(2007)。「關於黨本身改革的幾點建議:十七大致函胡錦濤」,9月11日。
李志綏(1994)。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台北:時報出版。
季羨林(1998)。牛棚雜憶。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高文謙(2003)。晚年周恩來。香港:明鏡出版社。
高華(2000)。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香港:中文大學。
中共黨史導論
102_上
4
馬立誠、凌志軍(1998)。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北京:今日中國出版。
胡繩(1991)。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徐友漁(1998)。1966:我們那一代的回憶。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 (1999)。「我們這一代人的理想」,收於劉智峰(編)(1999)。道德中國:當代中國道德倫理的深重憂思。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341-346。
章詒和(2003)。往事並不如煙。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陳永發(1998)。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下)。台北:聯經出版。
郭華倫(1982)。中共史論(四冊,第四版),台北:國關中心。
張戎(2003)。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台北:中華書局。
------(等)(2006)。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香港:開放出版。
張素華(2006)。變局:七千人大會始末。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張國燾(1974)。我的回憶。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
郭華倫(1978)。中共史論。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陶東風(1998)。社會轉型與當代知識份子。上海:三聯書店。
俞可平(2007)。解放思想與政治進步。北京日報,10月3日。
凌志軍(2003)。變化:六四至今的中國社會大脈動。台北:時報出版。
盧新華(1978)。傷痕。文匯報,1978年8月11日。網上全文。
楊曦光(1994)。牛鬼蛇神錄:文革囚禁中的精靈。香港:牛津大學出版。
廖蓋隆(1996)。「為什麼目前主要應該防止『左』?」收於廖蓋隆,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頁96-100。
鄭學稼(1979)。中共興亡史。台北:學術出版社。
韓文甫(1993)。鄧小平傳(革命篇、治國篇)。台北:時報出版。
嚴家其、高皋(1989)。文化大革命十年史(上、下)。台北:百川出版。
劉曉波(1992)。末日倖存者的獨白:關於我和六四。台北:時報出版。
Gary. G. Hamilton (1990)。中國社會與經濟,張維安等譯。台北:聯經出版。
MacFarquhar, Roderick, Fairbank, J. K(1992),金光耀等譯,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
Meisner, Maurice (1986). Mao’s China and After. 杜蒲、李玉玲譯。毛澤東的中國及後毛澤東的中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Kuhn, Robert L. (2004). The Man Who Changed China: The Life and Legacy of Jiang Zemin. New York: Crown Publishers.
紀錄片天安門 六四事件(YouTube, 1-20)
三、學術研究
Coser, Lewis(1977). Masters of Sociological Thought. 黃瑞祺等譯,古典社會學理論。台北:桂冠,1988年。
Economy, Elizabeth and Michel Oksenberg (1998). China Joins the World: Progress and Prospects. 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Gill, Bates (季北慈等)(2006). China: the Balance Sheet. 樂為良等譯,重估中國崛起。台北:聯經。
Gries, P. Hay (2004). China’s New Nationalism: Pride, Politics and Diplomac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ardy, Nicholas (1998). China’s Unfinished Economic Revolution. Washington D.C.:
中共黨史導論
102_上
5
Brookings.
Millband, Ralph(1977). Marxism and Politics. 趙相明譯,馬克思主義與政治學。台北:遠流(1995)。
Naughton, Barry (2007). The Chinese Economy: Transitions and Growth (New York: MIT Press).
Christiansen, Flemming and Shirin M. Rai (1996)。中國政治與社會,潘兆民、黃烈修譯。台北:韋伯文化。
Pye, Lucian (1988). The Dynamics of Chinese Politics, 胡祖慶譯,中國政治的變與常。台北:五南。
Spence, Johnson (2007). 天安門:中國的知識份子與革命(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The Chinese and Their Revolution, 1895-1980)。溫恰溢譯,台北,時報。
王紹光(1993)。理性與瘋狂:文化大革命中的群眾。香港:牛津大學出版。
------(1992)。「破除對Civil Society 的迷思」。收於周雪光(編),當代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台北:桂冠,頁3-28。
石之瑜(1994)。中國大陸的國家與社會。台北:五南出版。
何清漣(2003)。中國的陷阱,臺北:臺灣英文新聞出版。
汪暉(2000)。當代中國的思想狀況與現代性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7期。
李英明、賴皆興(2006)。「中共國家觀念的建構:從建黨到延安整風時期」,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2期,頁22-35。
李英明、關向光(編)(2007)。中國研究的多元思考。台北,巨流。
吳玉山、徐斯儉(2007)。黨國蛻變:中共政權的菁英與政策。台北:五南。
吳敬璉、俞可平(2011)。中國未來三十年。北京:中央編譯。
徐斯儉(2004)。「中國大陸政治改革的爭議—一個文獻回顧」,中國大陸研究,第47卷,第1期,頁1-39。
房寧(2007)。民主政治十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理論與實踐若干重大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一、五、六、七章。
俞可平(2009)。讓民主造福中國。北京:中央編譯。
秦暉(2000)。「自由主義、社會民主主義與當代中國問題」,戰略與管理。
陳桂棣、春桃(2005)。中國農民調查,臺北:大地。
徐勇(1998)。包產到戶沉浮路。珠海:珠海出版社,第一、二、八、十、十二章。
張鳴(2003)。「動員結構與運動模式:華北地區土地改革的政治運作」,二十一世紀月刊(香港),2003年六月。亦見:http://www.cuhk.edu.hk/ics/ 21c/supplem/essay/0205048g.htm.
張平夫(2009)。人民政協概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張登及(2000)。「陳獨秀的政治思想與中國共運之回顧」,中國大陸研究,43卷1期,頁63-77。
------ (2000)。「中國大陸政治發展中的知識分子--兼論劉少奇的「黨員」理論」。共黨問題研究,26卷8期,頁49-59。
楊光斌(2006)。中國政府與政治導論。台北:五南出版。
鄒讜(1994)。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從宏觀歷史與微觀行動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中共黨史導論
102_上
6
趙建民(2002)。「中共黨國體制下立法機關的制度化」,中國大陸研究,第45卷第5期,頁87-112。
趙建民、張執中(2005)。「組織內捲與列寧式政黨的調適和變遷:中國共產黨個案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72期,頁299-341。
蕭功秦(2000)。「後全能體制與二十一世紀中國政治發展」。戰略與管理,2000年第六期。
------- (2008)。中國的大轉型:從發展政治學看中國變革。北京:新星出版社。
四、多媒體
河殤
激流中國(NHK)
大國崛起(CCTV)
活著(電影、國共內戰、文革)
霸王別姬(電影、內戰、文革)
一個也不能少(電影、現代)
陽光燦爛的日子(電影、文革)
頤和園(電影、六四事件)
雲水謠(電影、兩岸)
手機(電影、現代)
走向共和(電視)
中國遠征軍(電視、抗戰)
建國大業(電影、國共內戰與建立政權)
建黨偉業(電影、五四運動與建立政黨)
紀錄片天安門:六四事件(YouTube, 1-20)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出席與參與討論 
20% 
 
2. 
輪值報告 
8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7  課程簡介—中共黨史作為一門學科? 
第2週
9/24  中共黨政體制的形成、特徵和現況(學生分組) 
第3週
10/01  指導意識型態(I):馬克思主義 
第4週
10/08  指導意識型態(II):列寧主義 
第5週
10/15  五四運動與建黨初期(第一分組導讀) 
第6週
10/22  長征與延安整風(I)(第二分組導讀) 
第7週
10/29  長征與延安整風(II)(第三分組導讀)  
第8週
11/05  建立政權與「八大」(I)(多媒體教材) 
第9週
11/12  建立政權與「八大」(II)(第一分組導讀) 
第10週
11/19  反右鬥爭、大躍進與中蘇決裂(第二分組導讀)  
第11週
11/16  文化大革命(I) (第三分組導讀)  
第12週
12/03  文化大革命(II)(第一分組導讀) 
第13週
12/10  「十一屆三中全會」與改革開放(第二分組導讀)
 
第14週
12/17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六四事件」(第三分組導讀)  
第15週
12/24  校外專家專題演講 / 問題與討論 
第16週
12/31  九○年代—「不爭論」中的資、社交鋒(研究生導讀I) 
第17週
1/07  新世紀與「和諧社會」:多媒體教材 
第18週
1/14  「中國特色」的「中國夢」(研究生導讀II)